查看原文
其他

林明理| 葉維廉〈愛與死之歌〉索隱

林明理 新大陸詩刊 2022-08-08

右上角选“全文翻译“可阅读简体或英文       

Falling Buffalo, David Wojnarowicz,1988

◇原文刊登於《新大陸》詩刊 2010年4月117期


林明理,1961年生,臺灣雲林縣人,曾任屏東師範學院講師,法學碩士。現任中國文藝協會理事、中華民國新詩學會理事,北京「國際漢語詩協會」理事,詩人評論家。2013.5.4獲第54屆「中國文藝獎章」。2013.10.21獲美國世界文化藝術學院文學博士。



葉維廉〈愛與死之歌〉索隱



林明理


‍‍

‍ 2005年被加州大學授予卓越教授榮譽的葉維廉,是一個注重詩意象藝術的詩人;一方面專注詩創作和文學理論研究,另一方面對抽象思維活動的加入,堅持尋求新詩藝發展,那最純粹,也許是最高的藝術的境界。這種體驗性高度重視詩創作中精神活動的純粹性,主要呈現為追求一種意象的音樂性、神秘感和理想化傾向為特徵;其詩思涵蓋內在意蘊的西方現代主義美學觀念與中國古典的藝術直覺表現方法,對當代詩創作中形成了一種超越語言的詩藝極致,曾入選“中國現代十大傑出詩人”。

 

關鍵字:意象、美學、詩藝、體驗性、現代主義

 


一、真寂頃間的啟悟

 

 作為詩史上著名的學者詩人、評論家的葉維廉,無論是他個人的藝術傾向被視為“純詩”理論的主要靈魂人物,還是對分析近代詩學理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他的詩形體的原素,得以喚起我們感官與想像的感應,而淨化讀者的靈魂到一種神遊物外的澄淨恬適的境域。


 〈愛與死之歌〉是詩人透過個性化思索,延伸出一個深邈、曠遠而又單純,親切的華嚴宇宙,像穿過月桂樹的銀湖,立於無花果的半岩上一樣。飛啊!乍現整個星空的光雲,在這裏,廣大的世界縮小了。詩人運用中西比較文學的方法,形象地描繪他心中真實的靈境,並進而從中獲得一種澈悟、一種生命的啟示。


 〈第一首〉它本身的音韻和空間意象的巧妙組合,構成獨特的建築美,是首可置身其間的絕妙詩作:



   風

   星翻騰

   顫抖的葉子
   傾聽
   地層下
   遙
   遠
   的
   泉聲
   而
   說

   是愛
   是美的湧動


一開頭,就將思維直聯及無限時空中的自然,這是一個擬人化的世界,是一個折射詩人寄懷深情的鏡喻意象。葉維廉對植物、泉聲的審美,不僅僅是視覺、聽覺的欣賞,而以樹葉比情操,泉聲喻愛人。感覺與體現的交融,在這難得的真寂頃間,再沒想到什麼阻礙詩人的“宇宙意識”的轉換與想像,愈發呈現形神俱釋的陶醉。從詩人的浪漫豪情中,讓讀者將其思想與審美聯繫起來後,從中發現一種靜謐的美,裹挾著詩人想表達的真正內涵;原來,永恆的歲月,就在每一個感歎的瞬間,迅速的消逝了。唯有愛,能譜出生命的樂章,那是美的湧動,常使我們的內心悸動不已。由此發現愛的本質的總體性視角,令讀者倍感溫馨、親切。



二、意趣盎然的詩藝

 

 〈第二首〉描摹了一幅多麼新穎、動人的畫面!把日落海上的獨特意象逐漸轉化為夜的幽秘,別有韻味:



   海
   自身的
   浮起
   光華的柔面上
   沉黑的雲
   壓下
   而
   歇止
   在那裏

   夜的腳步
   已經近了



詩人眼底,大自然負載著豐富的情感和美學影像,宇宙萬物中體現的也是人類生活中的至理。夕陽下,海面的光華,有一種唯美的引力。詩人一面將自己一部分的情感,融入餘輝的光影;一面癡望著它最後的背影,凝成剎那間的直接把握,直到夜幕低垂。詩人藉由端臨細落日,進一步探照出“死亡”,其實也是生命的本然,就跟日出日落一般自然;而自然能使悲緒獲得撫慰,也能使腦筋裏暫時浸浴於想像。詩人終究抵禦不住那樣溫柔的浸潤,而讓心靈得以淨化、昇華了;由此更深刻體味葉維廉詩,其對生活的感知與藝術思考的審美性兩相融通。

 


三、探索死亡的顯學


 〈第三首〉隱喻詩人對母親的無限深情與懷念,從仰視天空,到理解接受自然的法則狀態,逐漸達成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心靈交流和平衡;也達到了情象的結合,從創造美學,轉向接受美學的一首藝術佳品:



   好沉重的空氣!
   當母親
   拂著她
   糾結在
   天際的
   頭
   髮



詩句多麼真樸,情感反應又是多麼強烈!珍視那天邊的一角,像珍視詩人對自然事物的情感中,最為強烈和清晰的,莫過於對母親生前的記憶。它伴隨即將下雨的精神視野,把雨絲的意象與對母親的愁思,全都糾結一起、盤據心頭。其表現出來的就是,不止於將雨的畫面,又有著詩人沉重的獨白。他以熾熱的心直抒胸臆,在天人合一觀念基礎上,潛藏著求索心中那分對母親亙古不變的愛的真實感觸,令人動容。


 

四、脫逸的精神領域


 〈第四首〉詩人對“愛與死”的審美體驗更臻成熟,把對自然的深度開發,進化到情景交融的生態藝術層面;每個字與字之間看似緊密,又營造出空間距離的層層迭加意象,是滲透著浪漫主義精神的小詩:

   山嶺
   引著
   老鷹
   老鷹 
   引著
   山嶺
   山嶺
   引著
   太陽
   太陽
   引著
   我
   和
   妳

 這是首愛情詩,卻有最豐碩的精神文化,語境簡潔流暢、真純清新;帶有以自然生態平衡規律為人類藝術生活的導航的意趣。可以看到詩人不同于前的思維方式,他用罕見的意象,表露了旅遊的情致與愉悅;其過程,歷歷如現。瞧,那雲兒正在弄晴,一隻老鷹在蒼穹,傲視天地間。結尾用兩人收束,有留下餘不盡的情;讀來將提升到人性精神面,去展現真誠的愛,是一種光亮的暗喻,是這首詩必將引人入勝的主因。也可說大地井然有序的迴圈裏,萬物都有它一定的生息,更有美麗的山嶺等著我們去欣賞;於是就有了驚奇的喜悅,詩人把意象詩推向更為高遠的境界了。

 


五、愛與死的莊嚴


 〈第五首〉是詩人參透了死亡的徵象,一簡短的問候,一澄碧的淚海,也許是失去母親痛苦的桎梏下,更顯示出愛的神奇的彩澤……這是莊嚴,是藝術的,也是一種美:


   澄碧的海上
   那些純白的是花嗎?
   母親
   為什麼
   灰色的鳥
   都停在
   那木質血紅的
   長條上?
   為什麼妳的眼睛
   凝固
   在
   遠 
   方?


 我可以想像,詩人一生著力寫對純潔與美的追求,對意境的特殊思維,對聲韻與畫面美的視覺藝術,都進行了不懈的探索,也有精湛的表現。其中,影響他最深的母親,她的質樸與慈悲,是多麼地讓詩人反復地緬懷,益發反襯出詩人深澈的靜默。


 他頻頻問的訊息是什麼?那浪花啃蝕著逝去的年代,有如潮音與秋水。夕陽照在遠方,光影和色的關係的組合,映照出詩人母親生前力與美的交織,她肩擔的風浪與蒼涼。一隻只灰色的鳥停泊的身影,也激起我們的審美感情。詩人默默獨賞著這影像,禁不住充滿了無限激越的喚喊。彷佛中,詩人的母親,一張慈顏,堅凝而悄然,在沉思裏微笑著,好像重溫那神奇的、不可言說的舊夢,眼底在清澈的海面上,放出晶瑩的光……

 

2010年寄自高雄




 近期回顧

明迪|孫文波詩中的複調元素

陳葆珍|袁可嘉及其〈母親〉

向明|苦行詩人周夢蝶

張索時|詩國自有天條在

陳亞平|關於21世紀文學本體問題的討論 ——後非非寫作詩學



  

主編 / 陳銘華   
 編委 / 陳銘華 遠方 達文顧問 / 非馬 鄭愁予 葉維廉 張錯 羅青公眾號編輯 / 蘇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